新技术新项目
我院重症医学科成功开展省内首例血管内热交换降温技术
“做梦也没想到我儿子能恢复的这么快,真是太感谢监护室的医务人员了。”近日,一位患者的母亲在ICU探望转危为安的儿子时,流下激动的热泪。
2014年4月18日,患者小刘因低热、昏迷入院,由于病情进行性加重,发生呼吸衰竭,随之转入ICU病房。在ICU进行了脑脊液检查,并被确诊为重症化脓性脑膜炎,积极给予机械通气,维持水电平衡等治疗。但是,患者病情无明显改善,恶性高热,连续三天其体温一直波动于39.0℃以上。如此持续高热如不及时降温,将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即使侥幸保住了命,也会遗留严重的后遗症。
小刘属于肥胖体型,经冰毯冰帽物理降温、消炎痛栓、输注冰液体等常规降温方法,体温在短暂降至38.5度后又快速回升,并伴随烦躁不安、持续高热,循环及脏器功能亦开始出现恶化趋势。经科室会诊决定对小刘采用血管内热交换降温技术。
据了解,血管内热交换降温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降温方法, 目前已在欧美诸多医疗机构得到推广应用,但在国内的应用尚少,在山东省内尚属空白。这一系统包括具有降温冷却作用的体外机以及能插入患者下腔静脉的具有热交换作用的导管。导管通过股静脉置于心脏下方的下腔静脉中, 设置目标温度后,冷却盐水通过CoolGard系统被泵入导管的流入道, 再进入导管末端外面的3个腔内, 与下腔静脉中的血液充分接触进行热交换, 然后再经导管的流出道回到CoolGard系统中。通过置入患者膀胱内的温度探头测定核心温度, 并反馈到CoolGard系统,通过软件分析后进行温度调节,控制循环热交换盐水的温度。CoolGard温度控制系统和导管构成了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 冷却盐水不会进入到患者的循环血液中。血管内热交换降温方法克服了既往诱导性降温治疗方法的缺点, 具有表面降温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克服了肥胖患者采用体表降温很难达到目标温度的缺陷, 有操作简单易行、测温准确、降温速度快、既定温度维持准确、波动性小以及复温速度容易控制等特点。由于导管置入后能自动按程序执行降温过程, 可准确控制人体核心温度为任意设定目标温度,包括亚低温治疗(32-35℃)及退热治疗(36.5℃)等多种模式,可适用于心跳骤停后的脑复苏、急性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恶性高热、中暑、癫痫持续状态等多种危重病人,具有重要的临床抢救价值。
在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共同协作下,以最快的速度给患者小刘采取了血管内降温技术,采用FEVERE(退热)模式,设置目标温度为36.5℃,患者体温很快被控制于目标温度,降温过程中未出现寒战、循环不良等情况,持续降温24小时后患者神智逐渐转清,无明显躁动,呼吸趋于稳定。予以暂停降温,持续12小时患者体温未再升高,波动于36.8-37.2℃。血管内降温治疗36小时后拔除热交换导管,脱离呼吸机,拔除经口气管插管。次日,小刘转入了神经内科普通病房进行康复治疗。(张丽娜)